

李佩璇 諮商心理師
【專業證照】
諮商心理師證書字號/諮心字第002115號
【關於李佩璇諮商心理師】
從小就喜歡思考人生問題,常涉略哲學、神學、心理等相關議題的書籍;年輕時因探索家庭議題而走入心理諮商領域,剛開始擔任輔導工作研究助理,接著邁入學校輔導行政工作,不斷接觸、經歷與學習不同的治療取向,包含:理情治療、溝通分析、家族治療、心理劇、精神分析、客體關係、經驗取向、短期諮商…等等,後續並完成兩個碩士學位。
在研究所就讀期間曾接受精神分析,也在後續的學習中,更能體會到客體關係理論裡所謂不同心智階段的發展,並且也同時經驗到所有治療學派都各有其用處,重點在於來談的當事人現階段適合哪一種方式,以及來談者希望獲得什麼樣的幫助。
【專業資歷】
和朗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
【專業資格】
臺灣諮商心理師專技高考及格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諮商組碩士
基督教衛理神學研究院 教牧諮商所碩士
【專業經歷】
台積電駐廠區特聘專案心理師(會談超過1200小時)
各機構約聘心理衛教講座講師
真理大學(台南校區)特約兼任諮商心理師
崑山科技大學專任諮商心理師
台南市政府學生輔導中心駐校(國小)專任諮商心理師
國立成功大學實習諮商心理師
台北醫學大學輔導中心初談輔導人員
內政部男性關懷專線接線輔導人員
國科會駐校(台中教育大學、台灣師範大學)輔導研究專任研究助理
【心理治療專長】
自我深度探索與原生家庭:早年生命經驗的探索與自我覺察
基督信仰與心理健康整合諮商:整合信仰價值觀並心理健康之實踐
人際關係議題:親密議題、伴侶關係、親子關係、人我關係
職場互動與壓力調適:職涯探索、自我效能、睡眠議題、職場適應
情緒困擾與調適:焦慮、憂鬱、恐慌、失落悲傷…等
【心理理論取向】
整合型的心理治療取向
以人本學派取向為基礎,建立來談者的安全感與信任的合作關係;瞭解來談者的會談需求,並視其需求調整會談模式(長期諮商或短期諮商);評估來談者目前的狀況,輔以會談中所需要的協助,包含原生家庭的探索、人際歷程探索、情緒紓解與宣洩、認知釐清與整理、資訊提供與討論、行為的重新決定與行動…等等,協助來談者經驗正向心理諮商的歷程。
【心理治療理念】
寫給來談者的幾句話
心理治療理論源自於西方,而處在東方世界的我們,有著不同於西方的獨特文化,好比說:西方崇尚個人主義,叫我們要為自己著想、以自己為主,而東方強調集體主義,常在關係中要顧及他人期待。我們生活在被西方文化深深
影響的臺灣,常常面臨到許多的挑戰,因此心理諮商便是一個工具,透過釐清及覺察的過程,讓我們找到這兩者的平衡,進而增進我們的適應能力。
期盼能夠在妳/你我的相遇中,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關係,進而讓我將這20多年來所吸收到的養分,慢慢轉化成為一步一步的引導,按照妳/你所能信任與接受的方式來探索內在所經驗到的,不論是從情緒切入的同理與宣洩、或是認知的討論與修正,抑或是邁入更有能量、可以具體調整的行動階段。我相信滴水可穿石,被綑綁禁錮的靈魂可以藉由一點一滴的自我覺察得到鬆綁與自由。
祝福妳/你,也祝福我們的會談。
打開親子愛的頻道
李佩璇(諮商心理師)
常有父母問道:「對子女的教養到底是應該要嚴格一點、或是要寬鬆一點?」父母心中常常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,而要回答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卻不是單一的,因為要看孩子天生的氣質與後天的環境等因素來因應,因此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,必須花費許多的時間、精力,來聆聽孩子的心聲、觀察孩子的反應,以及學習新的、適當的技巧與方法。現代社會中,要教養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雖然是越來越難的工作,但卻值得父母花時間來投資。
如果兒女覺得自己被父母所愛,那麼在他們生命的各個層面對父母的管教與指導會比較有反應。換句話說:對孩子施行管教與訓練的最佳時刻,是在孩子心裡已經充分地感受到父母是接納他、愛他的,此時在孩子心中的「愛槽」是滿的,這時再根據不同年齡發展的需要,以恰當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管教、訓練或溝通。一般來說,年紀越小越能夠訓練與管教,年紀稍長的孩子則適合多用尊重與溝通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真誠、一致時,孩子會比較能夠思考與接受管教者的建議。
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愛自己的兒女,並且也希望兒女可以知道,但是孩子卻不一定很確切地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甚至常常感到心裡很矛盾,覺得父母親的愛似乎是有條件的。因此,在這篇文章中要引用《兒童愛之語》這本書中所介紹的五種「愛之語」,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父母親對他們的愛。
所謂的「愛之語」就是孩子最能懂得父母對他們愛的表達方式,孩子需要知道自己被愛,才能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自我價值感的人,而自我價值感可以幫助一個人在挫折的時刻產生忍受力,跨越許多人生的障礙,否則將可能產生情緒失控等問題行為。
第一種「愛之語」:給孩子精心的時刻
「陪伴孩子」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難給孩子的禮物,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很重要,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。精心時刻的焦點是在「注意力」上,意思是給孩子全心的關注,它所傳達的意思是:「你很重要!我喜歡跟你在一起。」這樣會使孩子覺得他的存在對父母來說是重要的,而他是個有價值的人。除非有意地將時間撥出來,否則「精心的時刻」常會因為生活的忙碌與壓力而消失。特別是:不要選在身體疲憊、心情不佳時進行這樣的親子時間,這樣只會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張。
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,不是要藉此數落他的不是,這樣不會有任何幫助。精心時刻裡的核心可以放在「眼神的接觸」、「分享想法與感受」、「聆聽孩子的心聲」、「說繪本故事」、「一起遊戲」等等,讓精心時刻成為享受彼此同在的時刻、共享天倫之樂。另外,孩子學會這樣的互動將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,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,並用正面與尊重的方式與人溝通。
第二種「愛之語」:肯定的話語
就表達愛來說,話語是很有力量的,一個孩子可能因為一些肯定的話而終生受益。在肯定孩子的時候,具體化地將孩子值得肯定的事情說出來,有助於孩子清楚自己哪些行為是受歡迎的,以便繼續建立這樣的習慣。例如:「你可以在我們約定時間內完成作業,我覺得你很棒喔!」、「我發現你常常可以對其他人保持禮貌,這是很好的習慣,我以你為榮!」、「我喜歡你都能按時起床,不用我來叫你,你越來越能夠自我要求了!很好!」這些肯定的言詞都可以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與進步。
有人說:「一句負面的話造成的影響力,需要4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。」因此,我們不要忽視負面的話所造成的傷害,也不要忘記正面的話所帶來的建設性。在華人的文化下,有些父母對實行「肯定的話語」會有困難,如果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值得鼓勵的正向行為(選擇暫時忽視負向行為),或許就可以漸漸練習這個表達愛的方式。
第三種「愛之語」:身體的接觸(擁抱)
曾經有個心理學的研究,讓沒有母親在身邊的小猴子選擇「有奶瓶但卻冰冷的鐵絲媽媽」或是「沒有奶瓶但卻溫暖的絨布媽媽」,小猴子會選擇兩邊跑:肚子餓的時候找鐵絲媽媽,但是大部分的時間是擁抱著絨布媽媽。
「身體的接觸」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,特別是嬰兒時期的孩子必須時常擁抱,身心才能有好的發展。「擁抱」是一種肯定、鼓勵、關懷、溫暖、分享、安全感的肢體語言,它可以讓人流露出自我真實的一面,同時還能獲得自我肯定感。人無論年紀多大,總是懷念被人擁抱的感覺。在愛的擁抱中長大的孩子,比較能夠去擁抱別人、關心別人。
邁向青少年階段的孩子,會對擁抱產生排斥,這時候不需要勉強,可能是接觸形式上的不同,可以多些觀察或詢問來了解他這時候的需要是什麼,因此在給予愛的方式上可以多些彈性。
第四種「愛之語」:給予禮物
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禮物,特別是符合他們年齡層會喜歡的東西。禮物不在於貴重,而在於「父母是否了解他喜歡什麼」,並且選擇有益於孩子身心發展的禮物。
這一項「愛之語」的特色是:效果常常可以延續好幾年,最有意義的禮物會變成愛的象徵;然而它比較適合與其他「愛之語」一起合併使用,不然孩子身邊充滿了禮物,卻沒有父母的陪伴或肯定,常常會讓孩子誤以為愛是以物質為導向,這樣的誤解就不是健全身心發展的理想狀態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區別「給予禮物」與「酬賞」兩者的不同。前者是無條件地給予,後者是為了獎勵某種的好行為。兩者皆可以使用,但背後的意義是不同的。
第五種「愛之語」:服務的行動
在孩子必須面對,卻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完成的事情中從旁協助,就是一種「服務的行動」。父母對孩子的「服務行動」可以成為孩子服務與負責的模範,而服務行動應該是適合孩子的年齡,換句話說:要服務的部分是孩子沒辦法為自己做的事情,孩子能做到的事,父母仍為他做的話,會讓孩子無法長大而停留在自我中心之中。
因此,對於孩子能力可以達到的部分,父母可以「訓練孩子完成」,不但可以免於孩子停留在自我中心,並且可以讓孩子經驗到自己可以完成的成就感,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建立。
結語
撥出親子時間、抱著孩子說繪本故事,這樣同時有「身體的接觸」以及「精心的時刻」兩種愛之語的合併使用;單只用「給予禮物」卻沒有「精心時間」或「肯定的言語」,就容易導向物質取向,因此使用「愛之語」的時候,需要思考內涵的意義以及作彈性的變化。一般來說,問問孩子「你是如何知道你的父母愛你?」,仔細聆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,就可以知道孩子的「愛之語」是哪一種類型。在這裡特別鼓勵父母:試著了解孩子習慣的「愛之語」是什麼,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,讓親子愛的頻道可以對焦,並保持暢通無阻!
曾刊登於大橋國小﹝親橋﹞第49期)文本段落
和朗心理諮商所
南市衛心諮字第XY05380077號